在公元1367年,朱元璋,这位从贫寒出身崛起的英雄人物,在基本平定南方局势之后,开始策划向北的征伐。他任命了自己得力的左右手,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联合25万大军北进,准备推翻元朝的统治股票配资行业门户网站,恢复汉族的传统政权。为了鼓舞士气,朱元璋在出征前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动员仪式。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在动员大会上公开表扬了两位将领,他直言不讳地说道:
“诸位将领虽皆勇猛,但若论稳重、指挥、战胜能力,最能担任将帅之职的,是大将军徐达;而副将军常遇春,勇猛无敌,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能一人击溃敌军千百,实为本军之柱石。”
展开剩余83%朱元璋的眼光果然精准无误。徐达的指挥沉稳,常遇春的勇猛也在随后的战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常遇春凭借其卓越的战功,最终助朱元璋成功攻陷了元朝的大都(今北京)。他以一敌百的勇武,不仅赢得了“常十万”的赞誉,更一度击溃了曾征服大半欧亚的蒙古铁骑。可惜,天妒英才,正当常遇春荣誉满身之时,公元1369年,在攻克元上都后,他不幸在返回途中猝然辞世,享年仅40岁。
那么,常遇春为何能将蒙古铁骑打得溃不成军?为何在盛年正当壮时便匆匆辞世?这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回顾历史,元朝建立于1271年,由忽必烈所建。尽管元朝的疆域曾超越汉唐,但由于草原民族的治理能力较弱,元朝在中原的统治逐渐显现出腐朽迹象,民众疾苦,最终走到了“天下苦元久矣”的地步。
常遇春出生在今天的安徽蚌埠,在那个时代,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了生存,他开始投身草寇,依靠盗掠为生。最初,他追随了一个名叫刘聚的土匪头子,虽然因勇猛很快得到了老大的青睐,但常遇春心中却有更大的抱负。于是,他决定寻找一位值得托付的英雄人物。
某天,常遇春在田间小憩时梦见一位身着华丽的“骚包神人”出现在眼前,吩咐他:“醒来,你的英主就在前方。”当他醒来时,便毫不犹豫地投奔了朱元璋。常遇春很快发现,朱元璋的才干和胸怀远超常人,于是毫不迟疑地加入了红巾军。
加入朱元璋之后,常遇春的战斗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一次进攻采石矶的战斗中,红巾军被元军困住,常遇春单枪匹马,带领部队闯入敌阵,扰乱了元军的阵脚,最终帮助朱元璋成功攻占了长江最重要的渡口。此举不仅展示了常遇春的非凡勇气,也为他赢得了朱元璋的高度评价,迅速晋升为“总管府先锋”。
常遇春的战功愈加显赫。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他先后击败了多位元朝的猛将,包括集庆路主帅蛮子海牙、陈友谅麾下的张定边等敌军,令朱元璋大为惊叹。一句“当百万之众,摧锋陷阵,莫如副将军!”更是让常遇春名声大噪,成为当世顶级名将。
经过两年的鏖战,朱元璋终于攻占了南方大部分领土,立足南方后,他开始实施自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战略目标。在北伐的过程中,常遇春屡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攻占洛阳时,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带领明军与元军对决,打得敌军溃不成军,追击敌军五十余里,直至洛阳城下。
然而,常遇春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1369年,正当明军取得一系列胜利,准备进一步推进时,常遇春却突然在返回的途中暴疾死于柳河川。时年仅40岁。
《明史》对常遇春的死因做了简要记载:“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虽然死因简单描述为暴疾,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常遇春猝然辞世,至今依然是历史的谜团。
有一种流言称,常遇春功高震主,朱元璋因为忌惮其威胁而将其除掉。然而,从历史背景来看,这种说法并不成立。朱元璋的权力在当时并未稳固,他如何可能轻易除掉一个忠心耿耿的猛将?实际上,常遇春的死,很可能是因过度疲劳和战斗导致身体日益衰弱,再加上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所引发的“卸甲风”中风之症。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常遇春的突然暴卒很可能是中风所致,这也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猛将克星”。
类似的例子并不罕见,像五代时期的名将李存孝、魏王豹等都曾因“卸甲风”而猝然去世。中医有云:“人大汗之后,腠里不固,风邪易侵,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常遇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遭遇了中风,导致他英年早逝。
尽管常遇春的早逝令人惋惜,但他留下的战功永载史册。在他去世后,朱元璋深感痛惜,曾写诗哀悼,并亲自为常遇春绘制了身穿龙袍的画像,以示他对这位战神的敬意。朱元璋甚至感叹:“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他深知,没有常遇春的英勇,自己的大明江山难以稳固。
常遇春的故事,也成为了明朝建立过程中,最为闪耀的一段传奇。
发布于:天津市联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