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中,他的子嗣总数达到二十六个,这不仅让他成为明朝子嗣最多的皇帝,也是整个明朝历史中,藩王中最具名声的几位人物配资炒股真专业,如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都因其显赫的存在而耳熟能详。
这么多的儿子,意味着他们的去世时间跨度也极为广泛。如果问起谁是最早去世的太祖之子,答案几乎是确定的,那就是九子赵王朱杞,他在洪武三年(1370年)即位后不久便去世,年仅2岁,是二十六个儿子中唯一两个夭折的之一。也因此,朱杞常被忽略在太祖诸子排行之中,令人唏嘘。
然而,如果问到谁是最后去世的太祖儿子,可能很多人就不太容易答出。因为其中许多儿子的事迹并未被广泛记载,尤其是对于他们的生卒年,了解的人并不多。大部分的太祖子嗣在洪武朝就已离世,而其余则大多去世于永乐年间,甚至直到正统年间,依然有四位当朝皇帝的曾叔祖在世——包括老十三代王朱桂、老十六庆王朱栴(音zhan)、老十七宁王朱权和老十八岷王朱楩。这四位中,最后去世的岷王朱楩,他的逝世发生在景泰元年(1450年)三月二十九,跨越了七个朝代,令人叹为观止。
展开剩余78%朱楩(音pian),出生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三月二十二,是朱元璋的第十八子,生母为周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年仅13岁的朱楩被封为岷王,封地设于陕西岷州卫(今甘肃岷县)。翌年,岷王护卫部队也开始设立,岷藩的护卫部队被称为西河中护卫。
根据明太祖的原定计划,朱楩作为岷王应当负责戍边镇守,但命运却开了个玩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意外失去了亲自培养的皇太子朱标,他自1377年起便在朝政中担任要职,但不幸英年早逝。朱标的去世改变了朱元璋的政治安排,并且成为了洪武末期政治动荡的导火索,也直接影响了像14岁的朱楩这样的一些儿子的命运。
虽然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末,朱楩仍未被广泛记录,但《明太祖实录》却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朝廷已于这一年下令在云南兴建岷王府。这一变化表明,朱楩的藩地已经发生迁移,由岷州卫改为云南府,迁徙的原因也在《实录》中得到了简要的说明:“初,岷王定都岷州,上以云南土旷人悍,必亲王往镇之,故命岷王改都焉。”
这个看似合情合理的理由,却不能完全解释背后的复杂性。云南历史上曾长期与中原分隔,时常有边疆不稳定的情况。正因为如此,明太祖才决定让亲王直接镇守这一战略要地。值得一提的是,长期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英,与明太祖及太子朱标的关系非常亲近,他不仅在政治上得到了明太祖的高度信任,而且他更为长期稳定云南,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沐英的去世以及继任者沐春的继续镇守云南,导致了朱楩迁藩云南的复杂背景。
然而,沐春与朱楩并无直接亲缘关系,沐家在云南的权力积累,早已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朱楩作为温室里长大的王子,如何与这股地头蛇式的力量对抗呢?在岷王府刚刚开建时,沐春就通过合理的政治手段,借机打压了朱楩的军权,甚至成功劝说明太祖暂停建设岷王府。
随着局势的发展,朱楩最终还是被调往云南,以安抚边疆。可是,沐春并不愿轻易让出其掌控的势力,利用他在云南的深厚基础,逐步削弱朱楩的权力。即便如此,朱楩并未轻易放弃,他不断通过与沐家斗争来维持自己的地位。然而,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沐春因病去世,朱楩短暂的局势改善并未持续多久。
随着建文帝朱允炆的登基,朱楩在永乐年间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建文帝极力削藩,视朱楩为威胁,最终将其废为庶人,并流放到漳州。随后的“靖难之役”让朱楩迎来了翻身的机会。在朱棣即位后,朱楩的地位迅速得到了恢复,并借助皇帝的力量再次回到了云南。
尽管如此,朱楩并未安享一生。由于他与沐家之间的激烈斗争,岷王府的命运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善,反而逐渐陷入了困境。最终,随着永乐年间他被削去的护卫,朱楩几乎变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亲王,直到后来的仁宗朝,他才获得了新一轮的封地安排。
岷王朱楩的一生,经历了不断的政治起伏与权力斗争。从一开始的被派驻云南镇守,到最后因家族内斗和外部压力而终日不得安宁,这一切展现了他所处的动荡时代以及他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尽管他历经坎坷,却也见证了明朝政治局势的变迁和复杂的家族权力斗争。
最终,岷王朱楩于景泰元年(1450年)去世配资炒股真专业,享年72岁,成为最后去世的太祖之子。他的一生,如同其所经历的政治风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也为明朝历史增添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篇章。
发布于:天津市联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