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于1103年3月24日(宋徽宗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出生在相州汤阴县(现今的河南省安阳汤阴县)。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在临安(杭州)的大理寺监狱里不幸去世。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风波亭”事件并未在历史中得到确凿证实。根据《宋史列传-岳飞传》(由元朝丞相脱脱和阿鲁图主编的官修正史)以及岳飞孙子岳珂所编纂的《鄂王行实编年》,可以追溯到岳飞生前所担任的官职和阶级配资321,借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将领。
由于童贯和蔡攸在与辽国的战斗中失败,河北地区的官员刘韐(当时担任河北、河东宣抚参谋官)在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招募了“敢战士”以防备契丹的进攻。岳飞由此第一次投身军队。
展开剩余84%岳飞天生力大无穷,师从周同和陈广,学习骑射以及刀枪的技巧,武艺高强,且能在战马之上左右开弓。当岳飞首次亮相时,刘韐便慧眼识英雄,将其任命为“小队长”。“敢战士”部队是地方官员招募的地方武装力量,类似于县大队或保安团,岳飞担任的是低级军官职务,但宋朝军制中并没有“小队长”这一职务。可能是岳珂误将“队将”写成了“小队长”,或者岳飞领导的是一个不满编的队伍。岳飞作为一位农家子弟,刚进军营时便因卓越的武艺担任了“排长”,虽然没有机会展示更多战绩,但也证明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当时,相州地区的贼寇陶俊和贾进作乱,岳飞请命前去剿除这股威胁。他带领百名骑兵,以伏兵之计将二贼生擒,展示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与此同时,岳飞的父亲岳和因病去世,岳飞遂辞别刘韐,回乡守孝。
岳飞的第一次军旅生涯就此结束。五年后的靖康二年(1127年),刘韐作为朝廷代表出使金军,途中被扣押,金人欲招降他,但刘韐坚贞不屈,最终自尽。
岳飞的第二次参军发生在河东路的平定军。由于河北一带发生水灾,岳家陷入困境,岳飞为了生计,重新从农民转变为战士,成为一名骑兵效用士,并升为偏校。这一职务相当于低级骑兵军官,和他上次的职务相似,类似于一名骑兵排的排长。
平定军始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其负责管辖平定县和乐平县(今昔阳县),军部设在平定县。虽然昔阳县在上世纪因“农业学大寨”而闻名,平定县却有一个著名的关隘——娘子关。平定军作为宋朝少数以军名命名的地方政权,主要承担防线作用,防卫国土。平定军的设立正是为了应对辽国的威胁,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岳飞在娘子关战斗生活了两年,期间他与金军发生过数次战斗,表现得勇猛非凡,凭借独特的战术,一度在金军面前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甚至至今娘子关内仍设有岳飞庙,供后人祭祀。岳飞在平定军的表现使他获得了升迁,成为副营级干部,晋升为进义副尉(五十七阶)。然而,平定军陷落后,岳飞回到家乡,结束了这段军旅生涯。
岳飞的第三次参军开始于他母亲的指引。在岳飞母亲的催促下,他决定从戎报国,于是再次投军,投身刘浩所率领的义军中。在这一阶段,岳飞被任命为副元帅宗泽的部下,并迅速展现出超凡的军事才能。
在多次与金军的交战中,岳飞的勇敢无畏屡次获得上级的表彰,并不断升迁,从承信郎、保义郎到修武郎等职位,最终成为武翼大夫,位阶大约相当于现代的准将。岳飞以其过人的勇气和出色的军事才能,逐步脱颖而出,成为南宋抗金的主力。
岳飞的第四次参军开始于他听闻河北西路招抚使张所正在大名府广招英才的消息。得知此事后,岳飞来到了张所麾下,担任河北招抚使司中军统领,并且因为出色的表现,迅速被提拔为统制。这一阶段,岳飞的军衔和职务不断晋升,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事领袖。
岳飞在不断的战斗中逐渐成长为南宋的主要将领之一,屡次击败金军,恢复了失地,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随着岳家军的强大,岳飞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荣誉,并且在宋廷的各种职位上不断晋升。最终,岳飞在绍兴元年(1131年)被任命为神武右副军统制,成为南宋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
随着岳飞的晋升,岳家军不断取得辉煌的胜利,岳飞也从武功大夫晋升为武昌郡开国公,为南宋的军事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岳飞的命运却因朝廷的政治斗争而最终走向悲剧。
岳飞被害后,南宋失去了最伟大的军事统帅,国家的命运也因此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困境。直到高宗去世后,宋孝宗继位,才为岳飞平反,并追赠为鄂王。岳飞的故事成为后世人铭记的英雄传奇,成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源泉。
参考资料:《宋史、职官志》、《宋史列传-岳飞传》、《金佗稡编》卷四《鄂王行实编年》等。
发布于:天津市联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